【經濟日報╱記者賴育漣整理】
這一年來衝擊台灣市場甚至全球經濟體系架構最深的事件,莫過於去年的金融海嘯,當一個重大事件發生之後,可看到不同人迥異的反應,有「無可奈何」也有「積極面對」,甚至還有人認為是「天上掉下來的好機會」莫衷一是,卻也反映出一樣米養百樣人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。
人的一生中都須面對無數問題,遭遇重大事件時,一般人的程序不外乎是研究原因及評估衝擊,接下來才有因應措施。但既是身為人就難免受到情緒的牽動,若太過情緒化,會因為無法保持客觀持平,容易錯估整體情勢,因而做出失準的判斷。
在操盤的領域中,有一個相當重要的鐵規叫做「紀律」,雖然盯著盤心情要完全不受到行情波動的影響,恐怕只有電腦才做得到,但操盤的訓練,就是要盡量放下情緒,不管是虧損或是獲利,一個好的操盤人只要該做動作的時候,就必須以最佳化的決策,當機立斷地去做。
在紀律的要素中,除了放下情緒之外,我認為「誠實地面對自己」也是做出正確判斷的重要的關鍵,除了客觀評估主客環境外,更要自我的修練,清楚自己的原則是否合理以及外界的反應,古人深刻的體會就是所謂的「知己知彼」。
我不敢說我做得好,畢竟情緒及面對自我,並不是唾手可得,我只是有所感悟而盡量朝著這個方向去做,在過去這十餘年當中,我一直不斷學習放下情緒及面對自己,這兩個層面,往往決策時,都必須兼顧。
幾年前曾聽過,一個篤信佛教的上市櫃公司老闆捐獻數億元給佛教機構,後續公司周轉出問題,他心想自己過去幾年貢獻卓著,應可商量先拿回一些錢應付公司的資金需求,當他詢問該機構創辦人時,對方只舉重若輕地回了一句「要放下」,這句話如五雷轟頂地讓這位老闆了解,放下情緒,更客觀地面對自己的挑戰。
有趣的是,情緒的挑戰,不光要克服壞的,有時候非常正面的,也容易影響判斷。猶記2002年底時,當時因我所處的部門嶄露頭角,我的大老闆問我,若給我更多的資金,獲利是否能夠等值放大,老闆願意給空間,絕對是十分可喜的事情。
但我客觀評估之後,還是選擇誠實地告訴他及我自己,以當時的能力在策略不夠分散等因素下,投入的資金及預估獲利的確無法等值放大,擴大動用資金的邊際效用只會迅速遞減。我不希望給老闆不實而過度的期待,也是砥礪自己,不要過度自我膨脹,當時做不到,目標卻已經相當明確。
回到金融海嘯的後續變化,現在可以觀察到一些行業修正自己原本的觀念。亦或是深入新時代的需求而嶄露頭角,放下悲壯的情緒,在海嘯中沒有哀怨的時間及空間,往往優勝劣敗的重新洗牌就此開始,很多的困境既然無可避免,不如勇往直前,客觀的評估做出正確的調整才能面對另一個明天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